当前位置:我要艺术文化网 >> 文学

的什么秘密林黛玉进贾府那天,为何恰好赶上荣国府发工资?王夫人一语道破史湘云

的什么秘密林黛玉进贾府那天,为何恰好赶上荣国府发工资?王夫人一语道破史湘云

《红楼梦》第3回,长得像林黛玉,林黛玉进贾府,众人都看出来了不敢说,贾母见了这个可怜的外孙女自然疼爱有加,只有这个姑娘不管不顾地说:“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。”也正是因为史湘云这一句话,祖孙两人先是抱头痛哭一场,林黛玉、贾宝玉和史湘云之间,其后落座说些闲话,闹了好一场别扭。这姑娘还因此怒怼贾宝玉:“正月里,期间贾家众女眷皆在场,少信口胡说,而王夫人、王熙凤却有一段议论放月钱的对话,这些没要紧的恶誓、散话、歪话,显得很不合时宜:

说话时,说给那些小性儿、行动爱恼的人,已摆了茶果上来。熙凤亲为(黛玉)捧茶捧果,会辖制你的人听去,又见二舅母问她:“月钱放完了不曾?”熙凤道:“月钱放完了。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,别叫我啐你!”史湘云第二次来到贾府时,找了这半日,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,想是太太记错了。”王夫人道:“该随手拿出两个来,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。等晚上想着,叫人再去拿罢,可别忘了。”——第3回

从字面意思来看,王夫人作为荣国府二房的女主人,询问王熙凤月钱发放事宜,并不存在什么问题,但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,这个情节没有这么简单。

陈康先生在其著作《荣国府的经济账》中曾分析过这个情节,从荣国府经济探究的角度,分析了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发放的背后隐藏内涵,书中记:

第三回里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,就听到王夫人在问王熙凤月钱是否已经发了,这细节看似是曹雪芹不经意随手写上的,但稍做追究,就可发现其中实有名堂:如果月钱每月发放的时间始终正常,家对此都没意见,王夫人根本想不到这样的问题。而且,王夫人自己就是月钱领取者,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是否拿到月钱做出判断,无须再向王熙凤查问。——第四章“围绕月钱的风波”

陈先生此处分析已是深刻了,但遗憾的是,他最终将王夫人的这种“异常反应”归结于文字表面。

陈先生联系《红楼梦》后文,看到王熙凤曾有过延迟月钱发放,拿钱出去放贷,以及第36回赵姨娘因手底下丫环的月钱少了一吊钱,就向王夫人告状,王夫人询问王熙凤当中原委,通过这些后文,陈康得出结论:王夫人之所以询问王熙凤月钱的事,是因为有人还没领到月钱,向王夫人告了状,所以才有王夫人这一问。

但陈先生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,那就是具体情境!第36回王夫人询问王熙凤,关于赵姨娘丫环月钱被减的事,是王熙凤来汇报工作,具体场地是在王夫人自己屋里。

月钱之事,乃是管家人的责任,自然要关起门来单独聊,这样即便问出了什么问题,王夫人、王熙凤姑姑侄女两人也能私底下慢慢商量。可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天,整个家族的所有女眷都在的情况下,王夫人当面问王熙凤月钱发放之事,这合适吗?

因此,要分析王夫人的这个异常举动,最关键的因素不是月钱本身,而是具体的环境!即林黛玉作为新人,初进贾府,王夫人询问月钱的话,完全是说给林黛玉听的。

联系具体情节,王熙凤以“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”的方式出场,引起林黛玉的注意,并在心中暗忖: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,恭肃严整如此,这来者系谁,这样放诞无礼?

其后,王熙凤彻底拿捏住了整个现场气氛,她和贾母打配合,插科打诨,使得房里充满欢声笑语;面对林黛玉,王熙凤也格外关切,让黛玉要什么吃的、用的,婆子伺候的不好,就来告诉她......

王熙凤的这种表现,会给新来的林黛玉造成这样一种印象——王熙凤在荣国府权力很,她负责管理各处具体事务,以后得多依赖这个女强人!

可事实上呢,王熙凤是荣国府房那边的儿媳妇,压根不是二房的人,只不过王夫人从房那边将她借过来,暂时管理家务而已,二房这边真正的管家女主人是人家王夫人!

眼下林黛玉这个新人刚来,王熙凤就这么锋芒毕露地展现自己,其光彩完全掩盖住了真正的女主人王夫人,王夫人心里能舒服吗?她老人家自然要点王熙凤一下,同时也要让林黛玉明白,自己才是荣国府的女主人。

所以,王夫人询问王熙凤月钱之事,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区区月钱什么时候问不行,偏偏当着林黛玉以及众女眷的面来问,这个行为本身就惹人生疑,而背后则是王夫人的主权示威,若纠结于月钱二字,便真心被写书人所欺了!

本文乃“红楼不红”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,谢谢!

标签:林黛玉 荣国府 王熙凤 贾府 红楼梦



IT百科:

笔记本散热硅怎么使用 戴尔平板怎么连电脑 cpu超频后怎么设置内存超频


网者头条:

哪些是火象星座有什么特色 属马的怎么写好看 老做梦睡前吃点什么 起名字为什么不要带龙和虎


王哲博客:戴尔最畅销服务器品牌 seo搜索技术优化的手段

相关文章

文学与审美:美的追求在当代的发展与转变

文学与审美:美的追求在当代的发展与转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,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,一直是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。从古至今,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各自时代的审美特质,折射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变